七夕節, 又名七姐誕, 七巧節, 乞巧節, 女兒節, 是農曆七月初七的節日, 這個節日是用來記念牛郎及織女的一年一次相會節日. 到底這節日是否中國的「情人節」? 中國的情人節是農曆的正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 還是七月初七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故事來由是怎樣的? 就待我法基師叔為大家解答這個謎團.
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嗎?
 
七夕節, 又名七姐誕, 七巧節, 乞巧節, 女兒節, 是農曆七月初七的節日, 這個節日是用來記念牛郎及織女的一年一次相會節日.
 
到底這節日是否中國的「情人節」? 中國的情人節是農曆的正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 還是七月初七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故事來由是怎樣的? 就待我法基師叔為大家解答這個謎團.
 
 
七夕的來由
在中國的古代女性, 沒有現代的戀愛自由及自主, 大多數女性只能接受家人指示, 嫁給一個未必見過面的男人為妻過下半生. 所以很多女性會以織女(七姐)為偶像, 希望在七夕節中, 祈求牛郎織女, 可以賜給自己一段美滿姻緣及好夫君, 這便是 「乞巧節(七夕)」的來源.
 
而這一天, 很多女性都會準備了細的繡花針, 以五色線對著天上月光做穿針引線, 祈求七姐可以為自己「穿針引線」, 久而久之也變了另一個稱呼「女兒節」.
 
而日本則在明治維新以後, 變了由陽曆的7月7日為女兒節, 不跟隨農曆的七月初七.
 
 
七夕的主角牛郎及織女的故事
有關牛郎及織女的故事有很多, 其中較廣為人知的故事是這個 :
 
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女兒, 不單樣子秀麗, 更有一手織繡的好功夫, 因為她十分勤力又無怨, 天帝可憐她孤獨的生活, 就指引河西的牽牛郎做她的夫君, 可是織女和牛郎結婚後, 就開始荒廢織紝之功, 貪歡不歸, 天帝大怒, 就將二人分開一東一西, 由一條銀河相隔, 只准在七月初七日, 跨過雀橋相會一晚.
 
自古以來牛郎織女的故事, 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說法, 其中在任眆的「述異記」 說到: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 紮紮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 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這段詩描述了七夕中, 牛郎織女的兩地相隔相思之苦. 事實上這個並不是愛情的大團圓結局.
 
 
中國的情人節是農曆正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還是七月初七日?
可能大家會問, 為甚麼有些人或地區, 會說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日)是中國情人節嗎? 不是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 或者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才是嗎?
 
其實七夕應是叫「愛情節」, 不是「情人節」, 只是近代一些人誤解了其意思, 或在商機下, 將其改化成為「中國情人節」罷了.
 
而香港有些人仍然是拜七姐, 主要是希望得到七姐保佑, 學得一門好手藝, 或者工作是做製衣業, 刺繡工作的人才拜祭. 也有一些父母是求七姐保佑家中女兒平安大吉, 結識好伴侶而拜的, 不過這多是上一代的人仍保留的習俗, 現代在香港已不太流行, 也給鬼節蓋過一切. 反而在台灣或中國內陸某些地方仍保持這風俗.
 
 
七夕來求姻緣可完美嗎?
事實上, 七夕節的傳說, 個人認為結局是悲劇性的不完美的, 因為牛郎織女只有這一天才相見, 之後其他日子又要相隔兩地, 所在個人認為這個情人節並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反是相隔兩地相思的苦戀, 並不太配合美滿姻緣一說. 我也相信斷不會有這人這麼奇怪, 希望自己的感情最後的結局是這樣吧!
 
所以個人認為並不適合當作情人節. 應是單方面女性求有一門好手藝, 或是父母求七姐保佑女兒平安及得到好夫君才是.
 
而另一方面, 在中國人心目中, 七月是在鬼月, 所以意頭上覺得不好, 所以在香港一帶較不流行慶祝七夕節, 反而鬼節的概念卻深入民心.
 
故此大家應要分清楚, 七夕節只是古時女兒家求天上賜好夫君或好手藝的節日, 不是求兩情相悅的大團圓結局日子, 故此千萬不要擺烏龍, 拜錯姻緣求錯神啊! 如要求姻緣有完美結局, 或求好姻緣等等, 應該是農曆八月十五日的月老誕才是真的啊! 因為月老星君才是用紅線撮合好姻緣之神啊~!
 
下一篇, 將會教妳們如何拜七姐, 記得留意啊!
 
***********************************************
法基師叔 (司徒法基師父)
司徒法基師父, 又名「法基師叔」, 六壬法科玄術師父, 有線怪談司徒法正師父親子, 專科求姻緣, 子孫, 轉運, 生基, 開光安神, 六壬風水, 占卜, 八字改名等等玄術服務.
 
2017年8月第3版本
 
*部份圖片只供參考並撰選自網上, 未必能找到原作者並註明出處, 敬請體諒.
*如要轉載文章全部或部份, 敬請註明出處, 做個有品的人.
*各地文化可能有差異而有不同說法, 文章基本以香港或中國文化為準. 請自行考慮是否參考.
*玄學世界各施各法, 並無絕對, 以上為個人意見, 並不代表其他人或宗教立場, 或有任何對立或挑釁意向.